想要轻松看展并不简单,比如我们可能习惯从左向右,或根据前言、结语,以及展览单元展板为引导进行有序参观时,却发现难以找到这些潜在的指示标,甚至单元展板间的逻辑顺序缺乏标注。
再比如展品布局零散、枝杈小通道太多,总给我们在展厅中“漏看展品”的错觉(其实并不是错觉)。尤其在较大的展厅中,逆向返回参观,走不少冤枉路不说,还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还有大家一直苦恼的多展厅参观问题,如何在有限时间与精力下,参观更多感兴趣的精美展品,还保证不在偌大的博物馆中走丢。而此类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预估展览的整体展线,规划、设计合理的展陈动线,清晰标明或说明展览参观路线也同等重要。毕竟,展览大小规模并不相同,观众可能不只观看一个展览。
当然,要明确一点。提供展览参观路线并不限制观众的参观自由,而是为观众在不断变化的空间中提供快速、准确的导向,满足其流畅、有节奏、有秩序的参观需求,轻松欣赏整个展览。
导览线路首先要直观,最常用的方法是在展厅平面图中标注具体的线路。由于展厅平面图将展览的基本布局、展览参观通道、展品展示区域等都得以全貌展现,导览线路能够最大程度让观众掌握展览各个部分的整体性关联。
例如湖南省博物馆在2017年新馆开馆时,提供了两个基本常设展览“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的参观线路。线路以直线与线头为指引,将整个展览的参观路线串联起来,其中也考虑到了观众参观的多样性,标明了分支线路,以及分支路线合流后的路线,更好满足观众需要。
上述案例可能更适用于某个展览,如果选择在藏品丰富的大型博物馆参观,并打算将其常设展览、临时展览都看一遍,究竟如何安排适合自己的路线也成了一大难题。
国外博物馆的导览系统已经较为成熟,我们不乏能在大英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官网中看到推荐路线,甚至在官网预约参观后,还会将导览线路发送至邮箱。
如果觉得平面图展厅路线指示对于方位感较差的观众不太友好,或许,我们所熟知的语音导览可以再次升级,除为参观者提供展品相关信息外,还可以增加路线推荐和导览的功能。
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在近年翻修一新之后,导览器也更新换代,尤其在路线指南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参观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来选择不同的主题,例如集中了不可错过的经典展品的“highlights”路线,介绍荷兰黄金时代作品的“Golden age”路线等。点进去之后画面上会有一个阴影小人带领参观者走向相应的位置,尽管整个博物馆的建筑非常庞大,只要跟着这个阴影小人走,到哪里应该下楼梯,到哪里应该转弯,仿佛被牵着手一样,很快就能顺利找到目标展品。同时导览器上还有立体的楼层地图,参观者当前身处何地,下一步要去哪里,都一目了然。
不少展览都配有展览说明册,将重点展品与各单元内容按照一定的参观顺序展现给观众,便于观众对照说明册找寻相应的展品,不过仍需要观众自行寻找,如果展览空间较大,导览册的作用微乎其微。那么,展览参观线路能否搭配说明册一同提供给观众呢?导览册可以将各单元内容进行展现,而导览路线可以在一旁提示观众,具体哪个位置的展品值得长时间驻足观看,或哪个位置的互动装置可以动手操作等等。
一些博物馆已在官网提供了导览路线,将不同展厅的展品串成一条主题参观路线,这种方式或许也可以同步到语音导览。设想一下,在语音导览的过程中,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展品点赞收藏,参观结束后导览系统可以提供其他展厅同类型、主题的展品,在语音导览的指示下,快速找到目标展品,能大大节约参观时间。
如果不以路线进行展览导览,将指示标设置的更为醒目和多样,也是更直观的导览方式。如在单元与单元衔接处提醒观众接下来要参观的是哪一部分内容;重点展示区域提醒观众“此处不容错过”;串联或辐射区域提醒观众“接下来您将进入xx的区域,出口标识是怎样......”。甚至在展览结束后,也可以指示观众如果对某个主题内容感兴趣,接下来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前往下一个参观地点。
设置展览参观路线是否有必要
回到问题的最初,博物馆能否提供一定的展览参观线路呢?
正如上文所说,博物馆提供展览参观路线不是束缚观众的参观自由,而是满足观众的外围需求所采取的方法与对策。博物馆该关注与思考的,并不是某种服务有没有必要,而是面对需求深究原因,以力所能及的方式,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它可以是几个指示标识,可以是详细的导览线路,或者是无具体导览线路指示但合理的展览规划布局。看似简单,但背后,是对观众观展的尊重。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国旻#国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