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定器无开片,若乳白之滑腻,
宛如象牙光色,如绢细水莹厚。
她被誉为“中国白”,
她有“世界白瓷之母”之美称,
她集温润、细柔、精美、洁净、典雅、脱俗于一身,
她用一抹如脂似玉的白惊艳整个世界,
她就是德化白瓷。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福建民俗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瓷国明珠——福建民俗博物馆藏德化瓷精品展”于2020年9月24日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二楼临展厅开展。展览精选福建民俗博物馆藏95件德化瓷艺珍品,涵盖人物塑像、陈设供器、文房雅器、日用器皿等品类, 通过“古瓷之都——德化窑的历史”、“巧夺天工——德化瓷的工艺”、“丝路明珠——德化瓷与海上丝绸之路”、“永远的'中国白'——德化瓷的传承与创新”四个部分,系统梳理和展现了德化瓷的发展历史、制瓷工艺、艺术特色、审美意趣,以及在对外贸易、文化交流中所承担的重要角色。
德化县位于泉州市东北,气候温暖湿润,境内山多水足,瓷矿蕴藏丰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便利的水陆交通使得德化成了烧造瓷器的绝佳场地。
德化瓷器生产历史悠久。考古资料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德化地区已开始烧制印纹陶器,商周时期已有窑炉烧制印纹硬陶与原始青瓷。唐宋以来,随着海上交通蓬勃兴起,德化窑瓷器沿海上丝绸之路畅销海外。元代,泉州港发展为“东方第一大港”,外销瓷在德化瓷器生产中所占比重更大,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盛赞德化瓷器“既多且美”。明代德化白瓷独树一帜,瓷质细腻坚致,仿若白玉,时人称为“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等;产品器类上发展出了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塑像,涌现出了以何朝宗、何朝春等为代表的一批陶瓷雕塑大师。进入清代以后,青花瓷、粉彩瓷代替白釉瓷器逐渐成为德化窑生产的主流。如今,德化陶瓷艺人秉承优良传统,不断开拓创新,德化瓷业再次进入崭新的发展时期。
【部分展品赏析】
明 德化窑双铺首耳筒瓶 福建民俗博物馆藏
高27.5、口径5.8厘米,长腹渐收至底,器型规整,古朴典雅
德化窑产品中,明代白釉瓷最具代表性,器物造型、烧制技术、工艺水平、装饰艺术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水平都堪称完美。此时期的德化瓷制作精美,格调高雅,瓷质如脂似玉,在日光映射下,釉中还隐现出粉红、乳白或牙黄色,菲律宾人称它为“奶油白”,日本人称它是“瓷器中的白眉”,国人则称之为“猪油白”、“象牙白”、“乳白”或“葱根白”。而法国人所称的“中国白”则赋予了德化明代白瓷更深层、更广泛的涵义,因此,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国白”一词也就成了德化白瓷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
德化瓷产品另一个工艺特色是惟妙惟肖的人物塑像,题材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形象为主,如观音、八仙、寿星、罗汉、关羽、弥勒、达摩、如来、文昌帝等等,多采用模制和捏塑两种制作技法。除何朝宗、何朝春为代表的何氏家族外,还有张寿山、林朝景、陈伟、林学宗、许良西等一批瓷塑艺术大师。他们的作品代表了德化瓷高超的技艺水平,被誉为“东方艺术之瑰宝”
【部分展品赏析】
明末清初 德化窑送子观音像(何朝春款) 福建民俗博物馆藏
高25.8、底径12×7厘米。观音盘坐于洞岩之上,右手怀抱一童子坐于右膝上,左手持如意。旁立一童子,双手合十,乖巧可爱。坐像后嵌一枚葫芦形章,内书“何朝春”款。
海上丝绸之路又称“陶瓷之路”,德化瓷是当时中国重要的出口商品。从宋元时期的青白瓷,到明代蜚声海内外的白瓷,再到清代的青花瓷,德化瓷经泉州港、漳州港等港口绵延不绝地运往世界各地。
随着各国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德化瓷在众多沉船、港口遗址中均有发现,遍布东亚、东南亚、非洲、欧洲乃至美洲地区。这些发现,为研究古代海外交通路线和贸易状况提供了重要线索。德化瓷这颗丝路上的璀璨明珠,至今仍闪耀着丰富的文化与历史内涵。
【部分展品赏析】
清 德化窑德化青花人物三足炉 福建民俗博物馆藏
口径30.5、高13.4厘米,外壁以青花开光绘松鹤老者、指日升官等装饰。
千年窑火,薪传不息。继一代瓷圣何朝宗之后,德化陶瓷名师巨匠辈出,绵延至今。新中国成立以来,陶瓷大师们在继承德化瓷优秀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潜心钻研,大胆创新,把德化瓷推向了一个崭新的艺术高峰。德化瓷先后在国内外各种评奖会上获奖,并远销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发展对外贸易、对外文化交流的一项极具特色的产品。
【部分展品赏析】
清 “博及渔人”款麻姑献寿立像 福建民俗博物馆藏
高37、底径17.5厘米。麻姑面容圆润温婉,上身微侧倾,右手执酒壶,左手托壶底。旁立一仙鹿,昂首挺胸,憨态可掬。麻姑像背后印葫芦形章刻有“德化”二字和方形章“博及渔人”四字。
完
供稿:藏品部(曾敏)
编辑:文物信息部